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 

 

八十四年前的九一八,倭寇谋我东三省,白山黑水起狼烟。

七十八年前的七月七,倭寇再犯我河山,一寸山河一寸血。

国难当头,已至亡国灭种之际,不愿做奴隶的国人,超越党派之争,摒弃信仰之异,起而抗战。“兄弟睨于墙,外御其悔”,“地无分南北,年无分老幼,无论何人,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。”

由此,中华民族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第一枪,艰苦奋战凡十四年,以三千五百万军民之伤亡,始赢得抗战之胜利。是为中华民族历史上规模最大、范围最广、伤亡最大、影响最深的御侮战争。

近百年来,国族积弱积贫,屡遭列强欺凌,屡遭割地赔款等羞辱。至抗战胜利,饱受分裂之苦的国家才得以重新统一,主权独立之地位得以确立,民族复兴之曙光初现。

“国史明标第一功,中华从此号长雄”。而抗战之功,归于国共两党,归于世界反法西斯阵营,更归于中国普通民众

如历史学者杨奎松所讲,抗战之所以不同,就是因为民众开始关心国家的生死存亡,并且有了影响政府的力量。一个国家的国民被广泛动员起来,具有一定的民族主义觉悟之后,任何列强都不可能轻易地征服它。

所谓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。是为宏大叙事。而从细微处讲,我们今日平静、安宁的生活,都与当初的抗战民众相关。

因为他们,这大片的国土,才能放得下平静的书桌,啼哭的摇篮。月圆之夜人可归,花香之地有和平。老人含饴弄孙,不用再苦等家书穿越烽火;年轻人相约黄昏后,不用再担心爱人一去千万里,十年八年才回还。寻常人,尽可以喂马劈柴,安度流年;有远大理想的,去漂洋过海,周游世界,皆可免除炮火之厄。

如作家阎连科所言,从某种不恰切的寓意去说,我们今天的口红,正来自昨日战争的鲜血;我们今天的亲吻和拥抱,正来自昨天无数人的妻离子散与家破人亡。

而今,距抗战胜利之日,已七十年。“归来夹道万人看,朵朵鲜花掷马前,门楣生辉笑白发,闾里欢腾骄红颜”。当初举国欢腾之盛况,已恍然如梦。

那些亲历民族独立之路的抗战老兵们,又何在呢?二战名将麦克阿瑟说,“老兵不死,只会慢慢凋零。” 是说老兵的精神永存。抗战老兵的精神同样长存天地间,“誓死卫国家以昭来者,壮气塞天地是曰浩然”。

但毋庸讳言,老兵也在凋零,在岁月的流沙里风烛残年,在历史的烟云下身世浮沉,因意识形态因素,其境遇又各不相同。

有一种老兵,在抗战之后,或不愿内战,而流亡异域,以病残之躯,为生存挣扎;或解甲归田,隐匿乡间,流落山野,贫困一生,彷徨一生;或在历次运动中,沦为“黑五类”,在时代的漩涡里沉浮流离,老无所依。

他们曾经拥有的辉煌与光荣,被雨打风吹去,只剩下身上的弹痕刀疤,旧伤隐痛,与之不离不弃。其人逝如流水,其事于史不彰,其用血写就艰苦抗战史,时有被解构,被涂抹,被娱乐化消费之虞。

信史不彰,遂有伪史行世,有抗日神剧出笼。在一个老兵缺席的时代,神剧和伪史正在为大众炮制出一个全新的抗战世界,一个被旗帜和口号遮蔽的抗战世界,一个动辄“射箭拦子弹”、“徒手撕鬼子”、“裤裆里藏手榴弹”,被“武侠化”、“玄怪化”、“言情化”乃至“色情化”的抗战世界。

我们对抗战老兵的亏欠已难以弥补,二战史研究专家如是说。

十年前,在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大会上,中国政府第一次正面肯定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作用,被长期边缘化的国军抗战老兵,也终于和八路军、新四军老兵一起被正视。

抛开意识形态分歧,抛开政治偏见,抛开恩怨情仇,无分别心地对待抗战老兵,彰显出一个大国政府对历史的客观认识和负责态度。

十年后,又至胜利日。中国大陆将以中共中央、国务院、中央军委名义,为健在的抗战老战士、老同志,抗战将领或其遗属颁发“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”纪念章。这其中,有国军抗战老兵,有广东5120名老兵

“对一切为国家、为民族、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人们,不管时代怎样变化,我们都要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和奉献” 。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5年新年贺词中如是说。

今日,我们致敬抗战老兵,也应如此,不拘意识形态分野,无论现实政治分歧。

跋涉过“铁流两万五千里”,吼着《义勇军进行曲》的老兵,向他们致敬;唱着“怒潮澎湃,党旗飞舞”走出黄埔军校的老兵,同样向他们致敬;

游击于敌后战场之山野平原的,向他们致敬;攻守于正面战场之城池堡垒的;向他们致敬;

毁家纾难,从海外归国救亡的,向他们致敬;弃笔从戎,投身“十万青年十万军”,远征缅印的,向他们致敬;

他们背后,那些送儿上前线的母亲,送夫打东洋的妻子,无数为抗战流血流汗的人们,同样值得我们致敬。

今日,我们致敬老兵,更应关爱老兵。流落异国的,迎他们还乡;困顿乡野的,让他们享受应有的荣光。

我们致敬老兵,同时记录老兵。让他们每一个人都留下名字,留在纸上,留在青史上,留下音容笑貌,留下作为历史见证者的只言片语,为宏大的抗战史叙述,增添珍贵的细节。

那些珍贵的历史细节,将存予后世,在周边四起的政治雾霾里,以唤起世人对和平的珍爱和坚守。

 

此文首发于南方都市报,此为完整版本。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谢海涛

谢海涛

32篇文章 6年前更新

财新传媒上海站记者

文章